隨著廣州市正式邁入“二次創業”的新階段,城市的經濟活力與發展速度均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增長態勢。然而,這種快速增長也帶來了對電力供應的巨大需求。今年,廣州的用電負荷已經四次刷新歷史紀錄,最高負荷達到了2455.2萬千瓦,同比增長7.80%。面對如此嚴峻的電力供需形勢,如何確保電力供應的平穩有序,成為擺在廣州市政府和相關部門面前的一項重大課題。
為應對這一挑戰,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攜手南方電網廣東廣州供電局,共同推進“剛柔并濟”的新型負荷管理體系建設。這一體系旨在通過創新的管理手段和技術手段,實現電力供應的精細化管理,確保在保障民生、公用和重點領域用電需求的同時,提高電力資源的利用效率。
一、先行先試,探索節能降碳新路徑
隨著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技術的不斷進步和裝機規模的持續擴大,新能源發電在電力供應中的比重日益提升,甚至已經超過了傳統發電機.html'>電機組。這一變化對電力系統的運行模式和調度策略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實現雙碳目標,建設“源隨荷動”的新型電力系統成為了當前的重點任務。
在廣州,夏季高溫時期空調負荷的快速增長給電網帶來了巨大壓力。據統計,空調負荷占電網總負荷的比例超過了40%。每當氣溫升高1攝氏度,用電量就會增加約100萬千瓦。因此,如何有效管理這部分龐大的空調負荷,成為了負荷管理變革的關鍵所在。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廣州市在今年7月正式印發了全市中央空調柔性負荷建設方案。該方案在南方區域率先開展全市非居民建筑的中央空調柔性負荷建設,通過技術手段實現空調負荷的靈活調節。這一舉措不僅有助于緩解電網高峰時段的供電壓力,還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動城市節能降碳體系的建立。
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王玉印表示:“中央空調柔性負荷管理不僅顯著提升了電力系統的靈活性與可靠性,更在推動城市能源利用效率邁向新高度的同時,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的綠色動力。”
二、多方聯動,構建柔性負荷管理新體系
為了實現中央空調柔性負荷管理的目標,廣州市采取了“政府統籌、電網實施、用戶主導、廠家協助”的高效聯動模式。這一模式確保了各相關方在推進過程中的緊密配合和協同作戰。
在短短3個月內,廣州市就實現了近200戶、30萬千瓦的中央空調柔性負荷調節能力。這一成果足以滿足6萬多戶居民家庭的用電需求,為電網高峰時段的穩定運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海珠“廣州塔-琶洲”中央空調柔性負荷調節示范區,政府政策引導與供電局的專業實施相結合,形成了全鏈條、點對點的服務模式。這一模式使得該區域在短時間內實現了空調負荷的無感調節,為其他區域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在天河珠江新城商務區,中央空調柔性調節系統則同時支持用戶自主調節和電網直控的要求。這一功能不僅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還成為了全省建筑柔性負荷接入平臺監控的典型示范。
萬勝廣場物業工程部空調主管王天榮表示:“前期參與市場化需求響應,我們獲取了每度電3.5元的收益。在中央空調接入負荷管理系統后,我們可以更精確、科學地指導參與電網互動獲取收益。同時,借助系統數據,我們可以直觀了解空調運行情況,指導開展空調機組管理,從而提高用能效率,達到降本增效的效果。”
三、深入企業,推動柔性負荷管理新實踐
在推進中央空調柔性負荷管理系統的建設過程中,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會同廣州供電局充分發揮引領作用,深入企業一線進行實地走訪和座談交流。通過這一方式,他們向企業宣傳了參與柔性負荷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介紹了空調柔性調節在實際應用中的優勢和成效。
為確保工作的順利開展,廣州市采取了分類推進與集中協調相結合的方式。他們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和需求,制定了個性化的接入方案,并定期組織召開協調會議,集中解決企業在接入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和困難。
面對企業的種種疑惑和顧慮,廣州市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耐心細致地逐一解答,消除了企業的后顧之憂。在多方共同努力下,走訪的用戶中有近80%完成了接入工作,剩余部分也已排好工期有序推進。
預計到2025年,廣州的柔性負荷調控能力將達到80萬千瓦以上。這一目標的實現將為城市的能源利用效率和綠色低碳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時,也將為其他城市在推進負荷管理創新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參考。
四、展望未來,打造智慧能源管理新生態
隨著廣州“二次創業”征程的深入推進,電力需求將持續增長。為了應對這一挑戰,廣州市將繼續加強負荷管理體系建設,推動能源管理的智能化和精細化發展。
一方面,廣州市將進一步完善中央空調柔性負荷管理系統,擴大接入范圍和規模,提高調節能力和效率。另一方面,廣州市還將積極探索其他類型的柔性負荷資源,如電動汽車充電站、儲能系統等,將其納入負荷管理體系中,實現更加多元化和靈活的負荷調節。
此外,廣州市還將加強與南方電網等電力企業的合作與交流,共同推動智慧能源管理生態體系的構建。通過引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實現能源數據的實時監測和分析,提高能源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和決策效率。
同時,廣州市還將加強與國際先進城市的合作與交流,借鑒其在能源管理方面的先進經驗和做法,推動廣州能源管理的國際化發展。
總之,廣州在“二次創業”征程下正面臨著電力供應的巨大挑戰。但通過加強負荷管理體系建設、推動能源管理智能化和精細化發展以及加強與國際先進城市的合作與交流等措施的實施,廣州有信心和決心克服這些挑戰,為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可靠的電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