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中共國家能源局黨組在人民日報發表題為《以能源轉型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的署名文章。
文章強調,必須全力增強非化石能源供給能力。系統推進大型新能源基地建設,優化海上風電基地空間布局,加快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應用推廣。堅持新能源與調節電源、電網建設在規模、布局、時序上的協同發展,提升電網對清潔能源的消納、配置與調控水平,確保新能源裝機規模年均增長超1億千瓦。到2030年前,實現新增能源消費中70%由非化石能源供應,推動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年均提升1個百分點。
全面強化消費側節能降碳,深化工業、建筑、交通等重點領域節能改造,釋放用能空間優先支持新興產業發展與民生保障。實施重點行業能效提升工程,加速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電能替代進程,強化新能源汽車與電網協同互動,確保2025年終端用能電氣化水平達到30%左右。完善綠證交易制度,持續擴大綠色電力消費規模。
能源作為人類生存發展的根基,其低碳轉型關乎文明存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戰略目標,對能源體系改革作出重要部署。必須深刻領會精神實質,以能源轉型為中國式現代化筑牢根基。
??我國能源轉型成效顯著??
新時代十年,我國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道路,全面落實能源安全新戰略,能源轉型取得歷史性突破,為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堅實支撐。
清潔能源供給能力跨越式提升。新能源裝機規模較十年前增長10倍,連續十二年位居全球首位,占全球總量約40%,首次實現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超越火電。可再生能源年發電量達3萬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三分之一,風電光伏發電量超過城鄉居民生活用電總量。我國風電光伏產品覆蓋全球200余國,發電成本十年間分別下降60%和80%,顯著降低全球能源轉型成本。
能源新質生產力加速培育。建成全球最完整的風電光伏產業鏈,量產光伏電池轉換效率突破25%,海上風電機組單機容量達18兆瓦。全面掌握第三代核電與第四代核能技術,"華龍一號"、百萬千瓦水電機組等標志性工程投運。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新三樣"年出口額突破萬億元,鞏固全球產業鏈優勢地位。
綠色發展成效惠及民生。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率接近80%,建成全球最大充電基礎設施網絡,支撐新能源汽車產銷量九連冠、保有量超2000萬輛。全國燃煤鍋爐淘汰率達80%,95%煤電機組實現超低排放,排放水平對標天然氣機組。成品油質量升級至世界先進標準。
??深化改革增強轉型動能??
完善清潔能源供給制度體系。構建綠色低碳導向的能源開發機制,推動清潔能源供給從集中式向"區域自平衡+跨區優化"協同轉變,優先以清潔能源滿足新增需求。健全多能互補政策體系,促進煤炭與新能源優化組合。完善現代能源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加速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優化油氣管網調度機制。
健全綠色消費激勵機制。完善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型制度,強化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管理。健全新能源消納調控政策,建立靈活性電源參與調峰的價格機制,落實煤電容量電價機制,完善新型儲能定價體系。深化綠證市場建設,推動電力、綠證、碳市場協同聯動。拓展終端用能清潔替代范圍,推動電能、氫能、氨能等多元替代。
強化科技自主創新體系。建立清潔低碳能源協同創新機制,構建"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突破關鍵技術瓶頸。完善產業鏈協同創新政策,建立市場需求導向的技術轉化應用機制。優化戰略性能源技術研發支持政策,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前沿技術攻關。
??譜寫能源轉型新篇章??
統籌發展與安全,兼顧當前與長遠,加快構建新型能源體系,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可靠能源保障。
夯實低碳轉型基礎。立足國情堅持先立后破,發揮化石能源兜底作用,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提升油氣勘探開發能力,確保原油年產量穩定在2億噸、天然氣自給率不低于50%。優化西電東送、北電南送格局,推進油氣"全國一張網"建設,加強煤炭產能儲備與調節性電源建設。
深化消費側節能變革。推進傳統能源產業升級,優化天然氣利用結構。重點推進工業、建筑、交通領域節能改造,釋放存量用能空間。加快重點行業電能替代,加強車網互動技術研發,確保2025年終端電氣化率達30%。完善綠證交易體系,擴大綠色電力消費規模。
強化技術創新與國際合作。聚焦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突破大型風電、高效光伏、光熱等技術瓶頸。推動數字技術與能源產業深度融合,培育能源新業態。高質量推進"一帶一路"綠色能源合作,推動清潔能源技術標準國際互認。深度參與全球能源治理,深化清潔能源伙伴關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