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智能化服務深刻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但不少老年人不會上網、不會使用智能手機,在出行、就醫、消費等日常生活中遇到了一些“難題”。
11月21日,湖北廣水94歲的老奶奶行動不便,為了社保卡激活,被人“抬到”銀行進行人臉識別,在網絡上引發熱議;11月23日,湖北宜昌一老人冒雨用現金交醫保被拒,工作人員告訴老人“不收現金,要么告訴親戚,要么你自己在手機上支付”,類似事件接連上熱搜,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國家出手破除老年人智能鴻溝
針對老年人使用智能設備遇到的問題,國家出手破除老年人智能鴻溝,11月24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就進一步推動解決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困難,堅持傳統服務方式與智能化服務創新并行,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貼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務作出部署。
《實施方案》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醫、消費、文娛、辦事等7類高頻事項和服務場景,提出了在各類日常生活場景中,必須保留老年人熟悉的傳統服務方式;不得將“健康碼”作為人員通行的唯一憑證;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收現金;設置必要的線下辦事渠道;開發設計適老智能應用,為老年人社交娛樂提供便利等20條具體舉措要求。
萬億級藍海市場,
智能家居發展需立足于“適老性”
人口老齡化是國內社會沒有逃開的局面,老年人口數量“強壯”增長,尤其是最近幾年。到2025年,我國的老年人口總數將超過三億,2030年我國養老產業規模也有望超過二十萬億元。老年人的消費潛力不容小覷,面對萬億級藍海市場,智能家居企業也十分關注中老年市場。
老年人雖然數量巨大,對現在的智能家居接受度卻很低。這并不是老年人不接受智能產品,而是太過聰明的功能成了他們使用的障礙。但隨著老年人逐漸弱化的生活能力,其更需要智能家居的輔助,尤其是適合他們使用的產品。
同時,國家政策也支持企業研發“適老性”產品,除了上述《實施方案》外,9月,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印發《關于推進信息無障礙的指導意見》,已經引發社會對智慧養老,以及依托科技創新助力養老健康服務產業發展的關注。
因此,智能家居企業在建設發展時也需立足于“適老性”特性去研發產品,需注重老年群體的用戶體驗以及安全保證。
如何實現智能家居“適老性”改造
從老人需求出發,分級分類改造
從老人需求出發,實行差異化的住宅適老化,“一戶一設計”。我國《老年人建筑設計規范》將老年人分為自理老人、介助老人和介護老人,這三類老人有不同的需求。自理老人主要以預防為主,在改造時要注意培養老人自主生活的能力,進行適度適老化,防止意外情況的發生;介助老人需要安全的助力,幫助其實現自理生活,恢復尊嚴;介護的老人需要更高程度的適老化環境。
培育多方主體,借力社會資本
面對日益增長的居家養老需求,僅靠相關部門單方面的推動所能實現的成效非常有限。在行業初期,具體的實踐路徑還不夠成熟,跨界的合作也不夠深入。
以適老化改造來說,該領域涉及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大可跳出傳統思維限制,將更多的市場主體考慮在內,從適老化家具配置過渡到適老化環境的營造,從注重功能效用過渡到考慮整體的效果呈現等。
發展市場產業鏈,實現全流程標準化
雖然適老化改造在當前仍處于市場初期,據相關研究機構預測,適老化改造的市場規模達萬億級,全流程的標準化至關重要。客戶服務、運營、業務合作、標準認定、人才培養等方面是一個整合產業鏈,這就需要政府及有關權威人士在標準認定方面建立起相應的行業標準,促進行業合規、理性發展,提升合作溝通的效率。
深耕科技,將適老化與信息化、智能化結合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智慧養老產品嵌入老年人的居家生活環境中,小到感應燈,智能拐杖、緊急呼救器,大到智慧信息平臺,均可服務于改善老人社區居家生活品質。
信息化、智能化可以帶來更高的效率,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服務。適老化設計并不只是做加法,同樣也要學會做減法,正如在業界推崇“適老化”的同時,也有人提出“去適老化”。
“去適老化”不是說要將適老產品去除掉,而是主張“隱性適老”,多用科技產品一鍵式解決那些需要動用極大工程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