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適系統展表示,盡管2023年從7月份國內空調市場出現了斷崖式滑坡,但是據初步統計,整個2023年內銷市場的出貨量依然出現了增長,只是同比增長的幅度相較于上半年出現了大幅的萎縮。
面對愈加激化的供求矛盾,及極有可能出現的激進的價格競爭烽火,中小品牌的生存發展壓力將會進一步增加。眼前與未來并不是一個選擇題,如果不能走出眼下的泥淖,那也不能見到明日的繁花。不過,大量的中小品牌已經在尋找突破的方法,并產生了良好的結果。
01
大幅拉低高能效產品價格
自從新能效標準在兩年多之前全面執行之后,國內空調市場各個品牌在產品端形成了涇渭分明的格局。主導及主流品牌基本把變頻產品作為核心,而中小品牌產品的產銷重心則在定速機。
這種格局進入2024冷年被打破,所有中小品牌現在明白產品競爭力之于企業發展的根本作用所在。事實上早在一年半之前,即2023冷年初期已經有多個中小品牌迅速上馬和提升變頻機的占比。
現如今,二三線品牌領域,無論是一級能效圓柱柜機還是一級能效的掛機,價格已經降到了一個歷史性的低位。品牌方的訴求非常直接,就是直接通過降價的方式實現渠道端和終端的突圍。如果2024年旺季階段不出現理想行情,這種行為將會成為普遍現象。
02
大力度拓展出口市場
2023年,當國內市場從7月份開始進入下降通道的時候,海外市場陡然起勢,之后每個月的出口量都呈同比上升的態勢,而且同比增長的幅度普遍都在20%以上,中小品牌不可能會忽視如此行情。
之前在出口端已經有布局的企業在這一波紅利中搶得了先機,2023年12月份,筆者在走訪安徽、浙江等大量空調工廠的時候就發現,很多制造基地的產能幾乎都是以出口訂單為主。
沒有在外貿方面形成系統化布局的企業也在加速,打造全新的出口產品平臺,構建面向海外市場的營銷體系,積極參與相關的各種展會,每個企業和品牌都不會放棄任何一次有利于擴大自身產銷規模的機會。今年,出口市場的競爭同樣還將持續激化。
03
全力拓網推動渠道變革
據舒適系統展,相較于耳熟能詳的一二線品牌,絕大多數中小企業在國內市場沒有形成對全區域、全流通的渠道網絡覆蓋,換而言之,這些品牌仍然擁有著巨大的空白地區和市場,多增加一個客商,就是多了一出貨的增長點。
所有中小品牌都明白一個淺顯的道理,之于空調這種特殊的品類,渠道導向的作用非常明顯,代理商越多、網絡數量越多、渠道覆蓋面越廣,后期的產銷規模提升的空間也就越大。
所有,全力拓網成為了中小品牌進入2024冷年之后的集體舉措。由于幾個大型家電企業近年來通過數字化手段進行了商業模式的變革,很多的傳統代理商失去了品牌依托,這給中小企業的渠道面擴展讓渡出了豐富的機會。
任何一種有利于擴寬渠道面的方法都會被各個中小品牌所重視及應用到實際,一個典型的案例就是銷售公司模式已經成為了幾個企業在當下渠道開拓的重要方法,這種模式在今年及以后可能還會滲透。
04
奮力爭搶規模化品牌的O單服務
過去一年中國空調產業有十多個制造基地投產,還有多個品牌進行了產能提升和工廠擴產,即便如此,仍然有些品牌沒有制造工廠,或者是直面著產能不足的矛盾,比如:小米、康佳等等。
事實上,O單模式是國內很多中小企業生存發展的根基,這些企業年度產銷規模不小,但自主品牌的占比偏低,企業的經營業績主要就是給市場銷售規模較大的品牌提供產能輸出和產品定制服務。
在這種競爭格局中,往往一個較大的訂單就能夠影響產銷格局的變動。隨著2023年整個空調產業的產能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很多制造基地對O單業務是如饑似渴。如果2024年及之后中小制造企業圈子中出現退出案例,直接的觸發點可能就會出現在O單方的轉移上。
05
努力構建多品牌矩陣
這其實不是一個新鮮的現象,畢竟,在過去多年中,不僅僅是大型制造企業,幾乎所有中小企業都形成了多品牌布局;但是相較于以往,目前中小企業的多品牌矩陣構建顯得更有條理。
一方面,主品牌一般都聚焦于線下渠道,有些制造工廠已經公開宣布主品牌不涉足線上領域,其中一個目的就是為了保護線下客商的利益;另外一個方面,推出專屬于線上平臺的品牌。國內空調市場,線上平臺的占比已經超過了50%,往往一個爆款,就可以帶動自身的產銷規模攀升到一個新臺階。
還有,聯合生態系統的品牌也可能面臨更多脫穎而出的機會,一個很顯然的案例就是美邦空調與鴻蒙系統的合作,這個生態系統還沒有引起大型制造企業的足夠重視。
當然,舒適系統展表示,并不是每個中小規模的企業都在追求量,很有意思的是,有些企業明確向筆者表示,在充滿著不確定性的環境下,安全是第一要務,收縮市場和區域、減少投入,讓企業走得更遠,也是一種活法。
(文章來源: 艾肯家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