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能源管理是運用市場手段促進節能的服務機制,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機制,壯大節能服務產業,是節能降碳、提高能效,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最直接、最經濟、最行之有效的節能措施之一,不僅可以大大減少用能單位節能改造的資金和技術風險,還能充分調動用能單位節能改造的積極性。
但受多重因素制約,制約我國合同能源管理進一步發展的主要因素尚未得到有效解決,與實現雙碳目標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要相比,我國節能服務產業發展仍然滯后,市場潛力尚未充分釋放,合同能源管理高質量發展之路任重道遠。
建議從加強頂層設計、優化營商環境、完善支撐體系等方面統籌謀劃,進一步強化推廣應用,壯大節能服務產業,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
01
我國合同能源管理發展現狀
01
節能服務產業發展迅速但后勁不足
我國引入合同能源管理20余年,在國家和地方政府大力推動下,節能服務產業發展迅速,尤其是十八大以來,節能服務產業發展進入快車道,10余年間節能服務產業總產值從2011年的1250億元增加到2022年的5110億元,增長了近5倍。投資規模持續穩步增長,新增項目投資從2011年的412億元增加到2022年的1654億元,累計拉動社會資本投資超過1萬億元。
但因多重因素制約,我國節能服務產業節能能力整體增速放緩,發展后勁不足,“十三五”以來增速持續下降。尤其是在疫情影響下的3年間,增速不升反降。2022年總產值首現負增長,比2021年下降了近1000億元,同比下降了15.8%。
02
節能服務公司數量激增但能力不足
合同能源管理機制被引進國內以后大大促進了國內節能企業的發展,基于合同能源管理這種節能項目投資新機制運作的專業化的節能服務公司快速成長,更有很多企業將企業的重點發展放在了合同能源管理上。
在國家有關政策的大力扶持下,近年來,中國節能服務產業節能能力整體呈上升趨勢,市場模式下發展起來的一批專業的節能服務公司在運用合同能源管理上都已趨于成熟,節能服務公司數量和從業人員快速增加,到2022年底,全國從事節能服務的企業有11835家,從業人員達到88.6萬人。
但從實際情況看,以合同能源管理為主營業務、常年開展合同能源管理項目投資運營的節能服務公司不到三分之一,以合同能源管理為主營業務的上市公司數量很少,行業龍頭企業更是鳳毛麟角。此外我國節能服務公司以中小企業為主,多數規模不大,競爭實力偏弱,技術創新力量不足,人員專業素質不強,抗風險能力低。
據了解我國節能服務企業年平均利潤不足900萬元,73%企業注冊資金低于2000萬元,91%的節能服務公司年營業收入不足1億元。從國際競爭力看,我國節能服務公司整體缺乏競爭力,節能服務公司規模小、實力弱,很少能走出國門承接國際合同能源管理項目,參與國際競爭。
03
合同能源管理項目投資激增但項目相對集中
我國節能服務公司的業務從分布領域上看,主要集中在工業領域、建筑領域和公共設施領域,其中工業領域項目數量最多,占比56%,其次是建筑領域,為39%,公共設施領域占比約5%左右。
工業領域主要以電機系統和余熱余壓利用為主,建筑領域和公共設施領域以空調系統和采暖系統節能改造為主,這些領域具有較大的節能潛力,預期收益高、風險低、投資回收期短,累計完成的合同數最多。而一些技術要求高、投資大的領域投資額和項目數增長較慢,市場份額較小。
02
制約合同能源管理
進一步發展的主要因素
01
融資難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渠道不順暢一直是節能服務公司面臨的最大難題,是制約合同能源管理進一步發展推廣的主要因素,多年來這個難題始終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有關部門和地方出臺的綠色金融政策難以落地,金融機構針對合同能源管理的金融產品實施起來難度很大。
據調查,我國有超過80%的節能服務公司對融資有迫切需求,但有92%的企業融資困難,超過半數的公司從未獲得過外部融資。據統計,2022年EMCA抽查調研的新簽約項目中,僅有24%的項目獲得了外部融資,75.5%的項目均采用節能服務公司自有資金投資實施,僅僅依靠企業自籌資金,多數企業無法承接投資較大、回收期較長的項目,若能夠順暢融資,我國至少有50%以上的節能服務公司的發展速度會提高1倍。
此外,我國多數節能服務公司普遍規模小,財務制度不規范,銀行資信等級較低,申請貸款及擔保程序繁瑣,審批周期長,融資成本與其他行業相比平均要高8%—10%,比銀行基準利率高3%—5%,部分民企的融資成本甚至高達20%。
02
統一的節能量計量標準不規范不完善
節能量的認定和節能效果的評測問題是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的核心問題,節能服務公司的所有收益實質上都來自于節能收益。
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缺少統一的評價標準和具有一定權威性的第三方機構來進行節能量的核準和評估,盡管國家和有關部門陸續出臺了《節能項目節能量審核指南》《節能量測量和驗證技術通則》等文件和標準,但只規定了節能量審核的具體程序,規范了節能量計算的不同方法,未明確不同方法的適用條件和適用行業。
采用不同方法得出的結果有差異,直接影響節能效益的最終認定,容易產生糾紛,拖延、克扣甚至拒絕回款等現象時有發生。
此外,不同的行業、工藝、流程、設備,其計算和計量方法不同,采用通用的計算方法可能導致計算結果與實際運行差距較大,目前我國尚缺乏細分的標準和計算方法,也會導致節能服務公司與項目單位產生巨大分歧而導致項目流產。
03
市場作用尚未充分發揮
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種基于市場機制非常有效的節能機制,在國家政策支持和全社會共同努力下,經過20多年的發展,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在中國落地生根,節能服務產業持續快速增長,但市場化仍然沒有有效釋放。
一是市場需求不足,用能單位意愿不強烈。
二是企業信用機制和法律風險防范管理機制尚未建立,用能單位市場違約成本低,項目收入難以保證。
三是地方保護和市場壁壘現象頻發,部分地區在招標過程中設置條件阻止外來企業進入本地市場,嚴重制約了合同能源管理的進一步發展。
04
技術創新和研發重視不夠
合同能源管理經過多年發展,潛力大、效益好的優質項目基本實施,內部挖潛難度不斷提高,雙碳背景下節能技術難度和用戶需求提高,對節能服務公司的技術和服務水平提出了更大的挑戰,需要不斷推動技術創新升級。
同時,用能單位“一體化”“一站式”“多領域”的服務需求,需要節能服務公司從技術研發、生產制造、設備配套、工程承包、咨詢服務等全產業鏈進行整合,實現由傳統單一要素向綜合性服務轉變,但從實際情況看,我國多數節能服務公司在節能技術研發方面投入少,創新不足,節能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方面沒有重大突破,尤其是涉及到工藝流程方面的節能技術較少。
此外人工智能、大數據、5G、云計算在節能服務產業運用不廣,跟不上快速發展的經濟社會,無法滿足節能服務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文章來源:IESPlaza綜合能源服務網)
合同能源管理市場增速放緩,原因幾何?
此網站新聞內容及使用圖片均來自網絡,僅供讀者參考,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或冒犯,請聯系刪除,聯系電話:021 3323 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