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中國建筑能耗快速增長:建筑能耗增速快;其中,空調、供暖和熱水能耗占比最大;建筑面積快速增長;城鎮和公共建筑面積每年增加約10億平米;空調、供暖和生活熱水能耗超過建筑能耗60%。
2、中國面臨的能源和環境問題:中國是目前世界上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國家;我國能源結構以燃煤為主;城市霧霾天氣頻發。
3、中國未來的能源與氣候發展目標:《巴黎協議》;格拉斯哥cop26峰會確定應努力控制地球溫升不超過1.5°c;“雙碳”目標;供暖空調作為美好生活最基本的要求會持續增長。
降低碳空調供暖系統碳排放的諸多技術
1、大數據與智能運維在空調系統中的應用
(1)目前空調系統已有大量運行數據,但挖掘利用不充分:充分利用大量運行數據優化運行策略,使負荷與設備系統性能更好搭配;利用大數據做好故障預警和設備系統亞健康管理;
(2)傳統空調系統大部分未實現優化控制,還主要停留在人工遠程操作層面:利用大數據及專家經驗,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全面提高運行水平;設備和系統維護也由人工經驗上升到智能維護。
2、提高空調系統柔性以消納更多可再生能源
(1)空調負荷在電力負荷中占有很大比重,使其已成為季節性峰谷拉大的主要原因,若空調負荷不能增加柔性,則會對電網的穩定運行產生較大的影響。
(2)未來空調系統應充分利用水蓄冷/熱、冰蓄冷、相變儲能等蓄熱/ 冷裝置,增加空調系統柔性,通過電力系統的需求側響應,主動錯峰或主動消納可再生電力。
(3)利用風機、水泵、壓縮機等變頻調速與送風溫度、送水溫度、蒸發溫度等參數的調節結合,利用空調系統的熱慣性和被控環境及建筑物的熱慣性。
3、制定空調系統減碳效果定量評估規范
(1)目前國內大部分技術標準仍大多關注空調系統節能量評估,評估方法較為粗放,可執行性有待提高。
(2)在減碳效果評估方面需要重點發展如下幾個方面:從關注節能量評估轉換到減碳量評估,并加強標準規范的體系性建設,兼顧氣候區域、建筑類型進而建造年代等差異性;解決在實際采集數據維度不高和數據質量差等情況下減碳量定量可靠評估難題,并形成簡單易用的軟件工具;建立長效機制保障減碳評估的客觀性、準確性、中立性、公平性和權威性,并進一步提高規范機制的可操作性和可執行性。
4、建立結果導向的全生命周期問責機制
(1)目前我國空調系統領域設計、施工、調試、驗收和運行等各個環節較為割裂,難以十分清晰且定量合理地將碳排放攤到具體環節問責,不利于節能減排碳工作推進。
(2)目前我國缺少相應的問責機制客觀定量公平地界定設計、施工和運行等環節對空調系統實際碳排放的責任。
(3)推行問責制將使項目管理更加科學化、規范化、透明化,更大程度地調用項目實施過程中各階段每一方負責單位的積極性。
注:本文節選自清華大學李先庭教授《“雙碳”目標背景下建筑空調供暖技術的發展趨勢》主題報告內容,與讀者共饗。